据四川日报消息,近日,由国家档案局办公室指导,省档案馆、团省委联合主办的四川省“万档思政”活动启动仪式在泸州市举行。活动发布了全省首批“万档思政”精品课程名单,泸州《传承酒城历史 赓续时代文脉》课程入选。当天,泸州还进行了思政课展演及培训。
这场省级活动落户泸州,得益于泸州精心开发红色档案等思政课程,构建“档案+思政+场景+教学”新模式,将档案故事与艺术表达相结合,创新展示思政课的特色与活力。
当前,一系列形式新颖的思政课正在泸州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。如何让青少年爱上思政课?“新时代思政课的改进与创新,需要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入。”在泸州市委宣传部宣传教育科科长张希孟看来,坚持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,将本土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,是泸州的“妙招”。
整理
用好红色资源
“叙永县烈士陵园有一座63名无名烈士的群体墓,这些烈士大多数是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路过叙永时牺牲的。”日前,中国军视网《忆烽火》栏目播出了一期节目叫《叙永城的无名“外乡人”》。泸州各学校纷纷组织学生观看,引导学生“不仅要缅怀和铭记烈士,更要从烈士们的牺牲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”。
泸州是一座激荡家国情怀、厚植英雄基因的城市,境内入库红色遗址普查系统的红色资源有520个,长征精神、抗美援朝精神、三线精神等都在泸州本土红色文化中有迹可循。
“泸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储备了丰厚的教学素材、应用资源,是思政教育鲜活的教科书。”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圣明认为,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,有助于培育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,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根据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全面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工作方案》明确要求,泸州将本土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有效结合,构建起“2+5+N”工作体系,形成由市委宣传部、市委教育工委牵头,市委党史研究室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、市文联、团市委、市县融媒体中心等5个职能部门各负其责,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主体参与的工作格局,彼此之间沟通交流、互联互通、协同育人。
同时,泸州实施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工程,充分挖掘、搜集、整理红色文化中的丰富素材和典型案例,整理编印《四渡赤水在古蔺》等特色丛书10本,形成了本地红色文化系列案例。
感受
播撒红色种子
近日,叙永县摩尼中学校“本土红色文化师生演”创编剧目《绝密号谱》在校首演,再现了原红军司号长谢金澄坚守“失命不失谱,失谱必失命”的革命信念,保护红军绝密号谱的革命故事。
“这部剧目由我校师生原创。”摩尼中学校长王国红介绍,去年泸州市“本土红色文化师生演”思政课品牌建设启动后,学校师生展开讨论,创编剧目《绝密号谱》的念头由此萌生。历经一年创作打磨,该剧最终成功上演。
如何将泸州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,给学生心灵播撒红色种子?泸州在探索实践中给出了答案:创新学校思政课学习教育形式,组织开展“本土红色文化师生演”思政课品牌建设。
张希孟介绍,“本土红色文化师生演”以学生为主体、老师为主导,采用“收集资料—编辑创作—情景演绎”的教学组织方式,通过剧目表演引导师生“身临其境”学习红色文化,实现了本土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堂的有机融合。目前,全市各类学校已编排红色剧目等50余个,展演700余场次,覆盖学校200余所、受众20余万人次。
当前,泸州已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、泸州二中、泸县城东小学等10所大中小学校进行试点,围绕成熟的红色剧本,组织师生参与编排和展演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,重点打造“本土红色文化师生演”思政课品牌建设示范学校62所,各示范学校以班为单位,至少排演1件红色作品,由本校本班师生演出,让红色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心中。
激励
担当红色使命
日前,泸州市纳溪区江南职业中学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,走出校园,徒步到护国公园,参观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役战壕遗址。学校退休教师、老党员牟亚林现场给学生讲解棉花坡战役的背景、经过和意义,激励学生发扬“树立理想、勇于受挫、敢于担当”的精神。
好的思政课,不能停留在理论说教上,而是应该“行走”起来。泸州创新将革命遗址、珍贵文物、革命故事转化为思政课的育人场域和鲜活教材,努力把思政课搬进“第一现场”:
每年清明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,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和引导学生;与红色纪念馆、博物馆建立合作机制,打造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,形成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格局;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、数字影像等新技术,开发《四渡赤水出奇兵》等特色课程19个,创编《四渡赤水在太平》等大型情景剧,创新设立“重走一次长征路”等“十个一”特色教学活动,扩展和延伸思政课教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度……
“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备受学生的喜爱和赞誉。”张希孟表示,希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指引下,让青少年认识到时代新人的责任和担当,主动争做本土红色文化的宣传者、传承者和践行者。
来源: 四川日报